2016年4月,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,我攥着共享办公空间的租赁合同,望着窗外飘落的柳絮。此时国务院刚发布《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"互联网+实体经济"的表述让整个创投圈沸腾。我们团队决定将智能硬件与共享经济结合,推出"共享陪伴机器人"项目——用户可通过APP租用设备,按小时付费。
那时的创业环境充满魔幻现实主义。深圳南山科技园的电梯里,投资人举着共享充电宝项目说:"这个赛道能出三家独角兽。"我们用300万天使轮资金采购设备,却在首月运营时发现:儿童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仅12分钟,远低于预期的2小时。更戏剧化的是技术迭代:当发现家长更在意"实时监控"功能时,团队连夜升级摄像头模块,这个改变让设备日周转率提升40%。
转折发生在2017年春节。当我们在广州设立首个社区服务点时,国务院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下发,团队连夜研究文件中的税收优惠条款。我们迅速调整策略,将目标用户转向养老机构,这个决策源自民政部刚颁布的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》——每个社区需配备智能看护设备,而我们的产品恰好能连接养老院管理系统。
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2018年雨季。上海张江高科的办公室里,财务总监小李指着报表说:"账上现金只够发三个月工资。"此时我们刚完成A轮融资,却遭遇中美贸易战导致的芯片断供。转机来自工信部《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》的发布,我们迅速开发出国产化替代方案,用瑞芯微芯片替代进口方案,这个改变让设备成本降低25%。
此刻站在深圳湾创业广场,望着对面腾讯大厦的灯光,突然想起2016年那个春天。那时的我们不知道,三年后将迎来5G商用牌照发放,更不会想到2019年科创板开市会点燃硬科技创业热潮。但正是那些在政策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的经历,让我们学会了在资本寒冬下寻找政策红利,这种能力在后续的创业中屡次成为救命稻草。
当2018年底获得政府产业基金投资时,我们终于理解:国内创业不是拼速度,而是拼政策嗅觉。此刻盯着后台跳动的数据,首次单月设备出租量突破5000台的提示音像首胜利进行曲。明天,将带着升级后的国产化方案,敲开第二个省级合作项目的门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