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,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,我攥着国务院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文件,望着窗外飘落的柳絮。此时国务院刚发布《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提出17条举措优化"募投管退"全链条。我们团队决定将智能硬件与生成式AI结合,推出"AI教育助手"设备——搭载合规备案的国产大模型,支持作业辅导、错题解析等功能。
那时的创业环境充满政策机遇。深圳南山科技园的电梯里,投资人举着专精特新"小巨人"申报指南说:"这个赛道能出百家独角兽。"我们用800万Pre-IPO融资升级AI算法,却在2024年春节遭遇英伟达芯片断供危机。更戏剧化的是技术迭代:当发现家长更在意"学习数据可视化"功能时,团队连夜开发教育大模型,这个改变让设备日均使用时长提升40%。
转折发生在2025年雨季。当我们在广州设立首个智慧教育试点时,国务院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》下发,团队连夜研究文件中的税收优惠条款。我们迅速调整策略,将目标用户转向注重教育公平的县域市场,这个决策源自教育部刚颁布的《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》——每个乡镇需配备智能教育终端,而我们的产品恰好能连接教育部的"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"。
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2025年春末。上海张江高科的办公室里,财务总监小李指着报表说:"账上现金只够发两个月工资。"此时我们刚完成B轮融资,却遭遇生成式AI监管趋严导致的合规成本激增。转机来自工信部《"人工智能+"行动》的发布,我们迅速与华为昇腾达成合作,用国产算力替代进口方案,这个改变让设备成本降低30%。
此刻站在深圳湾创业广场,望着对面腾讯大厦的灯光,突然想起2024年那个夏天。那时的我们不知道,三年后将迎来AI大模型爆发,更不会想到2025年"人工智能+"行动会重塑教育硬件赛道。但正是那些在政策与市场交织中寻找生存空间的经历,让我们学会了在合规框架下构建技术壁垒,这种能力在后续的创业中屡次成为破局关键。
当2025年底获得国家发改委"人工智能教育"专项补贴时,我们终于理解:国内创业不是拼速度,而是拼政策契合度。此刻盯着后台跳动的数据,首次单月设备出货量突破10万台的提示音像首智能交响曲。明天,将带着升级后的教育大模型,敲开第五个省级"智慧教育示范区"的门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