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,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,我攥着修改过八版的商业计划书,望着窗外柳絮纷飞。此时国务院刚发布《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政府工作报告中"以创业带动就业"的表述,让无数像我这样的草根创业者看到了春天。
那时的创业环境充满原始张力。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,MTK芯片方案商将智能手机主板堆成小山,我们用3万块启动资金拼凑出第一台原型机——这款后来被用户戏称"能打电话的板砖"的设备,搭载着塞班系统,却意外在建筑工地工人中打开市场。天使投资人老陈在深圳湾体育场边的茶馆拍板时说:"移动互联网的船票,就藏在农民工的工牌里。"
转折发生在2011年春节。当我们在东莞设立第一条组装线时,小米手机以1999元价格横空出世,整个行业突然意识到:智能手机的战争,本质是供应链的战争。我们连夜调整策略,将目标用户转向三四线城市教师群体,这个决策源自教育部门刚颁布的"班班通"政策——每个教室需配备多媒体设备,而我们的产品恰好能连接投影仪。
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2012年雨季。广州天河软件园的办公室里,财务总监小李指着报表说:"账上现金只够发两个月工资。"此时我们刚完成A轮融资,却遭遇投资人撤资。转机来自教育部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》的发布,我们迅速开发出家校通APP,用蓝牙将手机与教室电子白板连接,这个功能让产品在河南乡镇学校爆红,单月新增用户突破12万。
此刻站在深圳湾创业广场,望着对面腾讯大厦的灯光,突然想起2010年那个春天。那时的我们不知道,三年后将迎来4G牌照发放,更不会想到2015年"双创"政策会点燃全民创业热潮。但正是那些在政策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的经历,让我们学会了在巨头环伺下寻找细分市场,这种能力在后续的创业中屡次成为救命稻草。
发表评论